

大陸今年高考(大學聯考)時間是下個月7號開始,報考人數有975萬多人。報告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超過了290萬人。
大學錄取率大概有八成,研究生錄取率約為二成。今年大學跟博碩士的畢業生人數,則超過800萬人。
按照《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統計顯示,2017届中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分別爲本科91.6%,高職高專92.1%。
數字雖然漂亮到接近神話的地步,事實的真相卻是,好工作難尋,保工作難料,穩升職難為。
怎麼辦?
一直待在校園,能等到起風的時候嗎?
跟台灣許多年來校園現況一樣,越來越多人選擇「延畢」。等待起風的時候,再投入職場,或可御風而上。
但是,問題來了。大學延畢,再去念碩士,念碩士之後去念博士,還可以再延嗎?可以的。最新的博士班延畢數字出現了,
2017年,大陸預計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爲169,022人,實際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爲58,032人,延畢率爲65.67%。
為什麼?難道他們年屆而立,還不願意出來面對社會競爭嗎?不,很大原因是,博士學位要求必須有論文發表在研究型期刊上(有的甚至要求不只一篇)。
五萬個博士生,代表要在全球各地發表五萬篇文章。通常,博士生還得跟著指導教授,一起發表才會有比較大的成功機會。那麼,博導們也得有5萬篇的產量。
這有可能嗎?不行,也得行。不能,也得能。要不然,就不要畢業。
可是,這些論文,真的有用嗎?誰會看這些論文呢?
離開或不離開,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恕我直言,這些論文有一半以上,大概只有三太子會看。參考價值,很低。
那麼,這一切的辛苦辛酸心累,所為何來?無他,希望有好的工作,好的發展,好的人生。
研究生的最基本學習分類是:應用型與學術型。文科和基礎科學,大多屬於後者。後者的就業市場,過去大多認為是在學校跟研究單位。
但是,本土博士除非是名牌學校畢業,否則根本打不過海外名校回來的博士。那麼,博士們該何去何從呢?
該問誰呢?問老師,還是問學長姐?或者,已經知道會有可能走向畢業即失業的下場,還要走進校園深造。這樣的思維是勇氣是智慧,還是,沒辦法?
哈姆雷特的經典一問是:「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想要自救,就必須讓自己有足夠的被利用價值。這個價值,一定得去念碩士或博士才能獲得嗎?
或者,等到工作到一定程度再去念,會更有收穫。
離開,或不離開校園,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