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國內外政經 > 高希均台北 > 畢業典禮的講話 —台大、清大、興大

畢業典禮的講話 —台大、清大、興大

發文時間: 2023/06/28   文 / 高希均台北 瀏覽數 / 10,100+

2023年6月10日台大EMBA畢業典禮,高教授致詞勉勵畢業生。台大EMBA辦公室提供圖/2023年6月10日台大EMBA畢業典禮,高教授致詞勉勵畢業生。台大EMBA辦公室提供

(一)做一位出色的台大人  

6月是畢業季節,尤其是應屆大學畢業生及研究生,是跨出學習之門,面對真實世界接受考驗的第一步。 

610日應邀參加台大復旦EMBA的畢業典禮上,看到很多位穿了博士服的教授們(包括了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EMBA劉啟群執行長、湯明哲校長等),以及160多位獲得碩士學位的畢業同學。內心十分興奮,想到當年在台大客座的愉快經驗。 

下面引述台大EMBA電子週報614日的報導: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是今年畢業典禮致詞貴賓。致詞中談及當年1975年和1977年曾任教台大商學研究所,教過包括江炯聰等多位優秀研究生(後來炯聰在MIT得博士後,變成母所教授)。不僅昔日在台大作育英才、有段美好時光,他與今天台大合作的復旦EMBA也有緣份。 

1949年他從上海來台,正就讀復旦附中初二。在典禮上也就以上海話問候來自上海復大的畢業生。1998年離開上海39年後,第一次回去,還特別在復旦大學和交大做了演講,並且參觀了復旦中學。 

2007年,高創辦人曾受邀擔任台大畢典嘉賓,那年總畢業生8813人,其中碩士生3470人、博士生463人;去年(2022)全校畢業生9100多位,碩士與博士也略有增加。 

高教授說: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參與了我們事業群內部的EMBAM代表Magazines(出版五本雜誌:如《遠見》、《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BBooks(有三家出版社:如天下文化、小天下)、AActivities(如每年舉辦的遠見高峰會、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最佳大學排行榜、數位轉型鼎革獎等),我們一定要把每一項都做得卓越EExcellent)。因此就泛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的EMBA 

高創辦人對在座畢業生,提出需要跨越的五個門檻: 

1)跨越專業的門檻、要擁有人文心 

2)跨越本土的門檻、要擁有世界觀 

3)跨越兩岸的門檻、要擁有中華情 

4)跨越財富的門檻、要擁有奉獻熱 

5)跨越意識型態的門檻、做一個大格局的新台灣人 

他勉勵台大畢業生「更要做一位出色的台大人」,意指是要超越顏色、做為色盲(color blind),不問藍綠、只分辨對錯是非,高創辦人提及他人生最大的祈求就是兩岸和平交流。看到今天台大復旦EMBA,他相信這條路是往對的方向走。祝福兩岸交流更密切、台大的影響力更大。 

(二)「中興人」全力投入現代化 

另一次的經驗是20147月,回到母校台中中興大學畢業典禮致詞,就像回到母親的身邊,感到那麼地熟悉、親切、溫暖。 

「母校」就像「母親」一樣,孩子從那裡得到教養與啟蒙。對再平凡的孩子,母親總會說:「你有平凡中的偉大」。對那些工作努力的校友,母校則會慷慨地稱讚「你們都是傑出校友」;甚至贈送「名譽」學位。 

整整60年前(1954),一個18歲的青年,從南港眷村來到文化城的台中做大一新生,那是學習之旅的第一站,也是一生之中讀書、立志、自我奮鬥的關鍵四年。沒有那基礎四年,就沒有以後教書的40年。看到母校今天驚人的進步包括那優秀的師資、圖書館、實驗室,格外值得現在唸書的同學珍惜。 

60年前,母校只有九個系,900多位學生,1958年畢業時,全校畢業同學只有242位。60年後(2014)的今天,中興已是充滿實力第三大的國立綜合性大學,近17000名學生,在李德財校長全心投入下,已經擁有多項頂尖的特色領域。它在1950年代協助台灣擺脫落後的農業,近30年來全校師生已全面投入了台灣的現代化。 

2014年特別要向今年180位獲得博士的校友道賀。你們擁有了一張驕傲的專業名片「中興大學博士」,你們是國家現代化「中興」的生力軍。 

可惜近30多年來,我們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出現了「一半對一半」的僵持。財富分配是「貧窮對富裕」,兩岸關係是「限制對交流」,公共政策是「保護對市場」,人民心態是「白吃午餐對合理付稅」,年齡分配是「老齡化對少子化」,產業發展是「低勞力對高科技」。借用狄更斯的譬喻,台灣有二個:善良的台灣對私利的台灣、前進世界的台灣對退縮不前的台灣。 

一度引以為傲的「民主社會」出現了扭曲,「開放社會」出現了倒退,「公平社會」出現了偏差。上一代人已經付出了他們的心血。 

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勇敢地拿起接力的火炬,盡自身的責任。因此讓我們提倡更精緻、包容、進步的「文明社會」,做為全力以赴的新里程碑。 

要構建及維繫物質「文明」,社會就要付出有形的「代價」。一是需要巨額經費(如現代基本建設、一流大學、博物館、實驗室);另一方面難以數字表現的精神文明,如具有文化素養的公民,熱心參與公眾事務,樂意分享財富,擁有公平正義的同理心等。這些均需要自己的時間與愛心的投入,就是無形的「代價」。 

讓我們共同接受:除非是補貼低所得家庭及弱勢團體外,其他人必須要付較高的稅。北歐社會的好福利,來自人民的高稅率,而非政府的高虧損。如果「肯負擔」的「一半」能占上風,台灣除了小確幸,也會擁有大未來。此刻台灣必須要靠全民的付出,構建文明社會的最後一哩。全民也要加快培養一種「盡一己之力,無一己之私」的情操。有能力地樂於分享,讓弱勢的得到適當的照顧。 

讓我叮嚀:受過良好教育的「中興人」,要超越當年對農業的貢獻,熱情地投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構建。  

(一)台大人的成就  
「北大人說:北大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  台大人可以引伸地說:「台大人的成敗,就是台灣的成敗。」 台大的畢業生幾乎囊括了各領域大部分的頂尖人才(包括台灣四位民選的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幸虧還不是『贏者通吃』。  
去年底,《遠見》雜誌在外商大調查中問他們最佩服的企業家,依序是王永慶、郭台銘與張忠謀,其中沒有一位是台大人。  
——2007年6月2日台大畢業典禮致詞 

(二)心念兩岸的清華沈校長  
在台灣社會中,我尊敬那些在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人,也嚮往一些在他們專業領域以外,表現得博學多才,擁有人文素養的人,清華沈君山校長(1994~1997)就是這樣傑出的一位。  
沈校長一生瀟灑,自在地出入於科學與人文之間、學府與廟堂之間、台灣與大陸之間、本土與國際之間、愛情與友情之間。沈校長最大的財富,是他擁有專業與通識以及深厚的中華情懷。這真是清華同學值得向這位老校長學習的榜樣。  
——2012年6月9日清華大學畢業典禮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