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表的飆溫、暴戻的陣雨,讓入暑後的台灣顯得猝不及防、浮動焦燥,但真正讓今夏全島熱火朝天、心旌搖曳的,更是幾道來襲的旋風。
首先,五月底,人稱皮衣老黃的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風雲般地抵台,以氣吞山河之姿,掀起一股Jensen Huang熱潮。不到兩個月,和老黃有遠親關係,外號蘇媽的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也以不讓鬚眉的態勢,同樣磅礡來台,為整個動耴籠罩在40度高溫的島嶼,再添沸騰。
他們如熱浪般地到來,儼然將西晉文學家傅咸筆下《申懷賦》形容天下英才薈萃一堂的空前盛況--「穆穆清禁,濟濟群英。鸞翔鳳集,羽儀上親。」搬到了現代。
人才奇蹟?全球十大IC廠CEO,七位來自台灣
只是,這起夏季旋風,真正令世人細思極恐的則是,原來全球十大IC設計廠,除了四家台商外,另有三家美商分別由黃仁勳、蘇姿丰以及賽靈思(現被AMD併購)的彭文迪等三位台籍CEO掌舵。
無獨有偶,正當「十大IC廠的CEO,七位來自台灣」的驚豔未熄,八月初結束的世大運,台灣創下了世界大型運動會參賽史中,境外最佳成績,而八月底,芬蘭智力測試機構〈Wiqtcom〉公布,台灣人的智商位居全球第三……,這接二連三的佳音,為鐘靈毓秀的台灣,鮮花著錦。
一時間,台灣到底還埋藏多少人才奇蹟?這些民間高手到底如何養成?成了全球最想揭開的神秘魔匣。
確實,台灣的人才,為台灣締造了經濟奇蹟、墊定了護國神山,但這除了源自於過人的天資,更有許多養成脈絡,值得你我推敲。
1970年代,以農業、勞力密集型工業製品出口維生的台灣,歷經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的雙重打擊,國難當頭之際,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苦思產業轉型良方。
於是在其授意下,1974年2月7日,由時任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交通部電信研究所局長方賢齊、所長康寶煌、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主任潘文淵……等七人齊聚在台北南陽街的「小欣欣豆漿店」進行了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IC)技術的共識,而一切由預算1000萬美元(四億元台幣)的工研院為起頭……
於是,一頓400元的早餐、在當時人均GDP才400美元,還在加工聖誕燈的台灣,以新台幣4億元的超額投資,開啟4兆產值的半導體業。
然而,成事的主因,除了獨具的產業慧眼,更與當年「十步芳草」的人才策略有關。
在唐朝初年,極度看重選才、育才的唐太宗,他吩咐右僕射封德彝推薦人才,然而封德彝卻沒完成使命,於是太宗予於訓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關鍵看你能否挖崛、培育他們。」而當年有著唐太宗智慧的孫運璿,就開始一面從矽谷挖人,於是挖回了張忠謀等人,另一則分批派人到RCA學藝,並囑咐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後來則培育出了曹興誠、曾繁城、蔡明介……等人。
而在人礦原材備齊後,台灣開啟了傲視全球的科技發達之路,儘管過程中,並非波瀾不驚、勢如破竹,台灣也曾歷經韓國在記憶體及面板的滅台計劃,也曾對「代工主軸」路徑,產業過價值懷疑,但近半世紀以來蔚為風尚的理工人才養成下,台灣人最終以聚落群架相挺性格,以技術發展不違客戶誠信的商譽,而逆轉了輸了20年的台韓競爭。
如今,台灣的晶圓代工和IC封測產值全球第一、IC總產值及IC設計產值全球第二,而IDM產值全球第五。只能說,台灣的成功在人才,誠如蘇姿丰從小到大的「蘇媽養成記」所奉行的培養「奔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讓台灣在動蕩的年代,建立起泰山般的基底。
優秀人礦恐崩塌,科技人才缺口為台灣隱憂
但,令人擔心的,隨著少子化,以及當下台灣愈趨淺碟的高教生態,讓原本出產人礦的台灣,開始出現崩塌前的裂痕。據調查,去年半導體人力缺口平均每月達到3.5萬人,創下7年以來最高紀錄,在半導體需求倍增的年代,急速流瀉的的人才庫,已為台灣埋下癌細胞。
本期封面,在蘇姿丰的指名下,我們取得了雜誌媒體的獨家專訪權,雖然如今這位半導體女王已返美,但其留下的思維、態度、專業與前瞻,並未風範遠去。而藉由與她的專訪,我們再度盤點,即將風生水起的AI生態圈。從勾勒出的AI經濟圈,也順而梳理出台灣該備齊的產業態度,尤其是人才底蘊。
只能說,每個產業典範的轉移,都是產業重回競爭起跑點的開始,在一切歸零時,台灣沒有贏的把握,更沒有輸的本錢。50前在台灣最無助的時刻,7位巨頭外加19位菜鳥工程師,劃出了半導體這道圓弧光芒,然而在Morris Chang (張忠謀)、皮衣老黃、蘇媽過後,台灣是否有人順勢接班,再起風雲,值得你我觀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