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發展,網路的普及已經讓民眾可以不分時空很方便地在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自如。透過網路進行線上交易,在社群平台與朋友互動對話,收發即時訊息等,民眾沈浸於網路的社交活動已習以為常,但暴露於風險中而不自知。
例如,在網路上互動的對象究竟是誰?是人還是機器人?是本尊還是假冒分身?瀏覽的內容是否為真?提供者是人,還是機器自動生成?人工智慧 (AI) 科技不僅可以快速生成擬真的對話內容,且影像、聲音都可以變造,實務上,以往實體世界「眼見為憑」的認知,在網路世界裡已被顛覆,不再是可信任的「鐵律」了。網路詐騙事件頻繁,虛假訊息氾濫,民眾防不勝防,受害的對象可能是你、我或是周邊認識的親友,也可能是一般商家或知名企業。
對於「虛假或詐騙訊息」,到底該如何應對?我們或可用不久前大家經歷過的大流行疫情 (pandemic))事件來比擬。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PHEIC 並宣布它是全球性傳染疾病,各國因而分別啟動傳染疾病的管制措施,台灣也不例外。台灣開設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執行邊境管制,入境旅客必須篩檢並強制隔離兩星期,確診者送醫治療。指揮中心每天直播疫情現況,也不斷宣導不同病毒株可能引發的症狀(如咳嗽、發燒),對確診者造訪的場所進行清消,同時進行疫調,追蹤確診者的接觸史以了解感染途徑,發布確診者足跡,啟動1922簡訊實聯制,讓民眾可自我警覺「我中標了嗎?」並宣導確診後的通報、隔離、就診方式。之後因防疫漏洞,加上新冠病毒變異,演變為本土傳染病。因此,啟動居家辦公,學校停課、商場停業、工廠停工、民眾全面施打疫苗等必要防制措施,以阻絕病毒的擴散,將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
虛假訊息有如實體世界中病毒傳染
虛假訊息在網路上的傳播途徑,有如實體世界中病毒的傳染,都是透過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前者傳播的媒介是網路,而後者則是與感染病毒者近身的接觸。從防疫時期的經驗,民眾面對「虛假或詐騙訊息」首先必須要有警覺的意識,辨識自己是否接觸了「假訊息病毒」,應負責任地自我檢驗並透過官方網站澄清平台或民間事實查核中心加以確認。一旦確認是「虛假或詐騙訊息」,就得立即「通報」主管機關,並採取「隔離」措施予以刪除,不輕易轉傳,並拒絕成為「假訊息病毒」的再傳播者,阻斷其繼續擴散。
由於台灣網路極為發達,人與人之間在網路世界的連結度,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的穿透率甚高,面對網路詐騙或虛假訊息的流行,除了需要倚賴全民合作,收到網路訊息,有警覺意識,不任意點選來路不明的連結,不輕易相信或轉傳接收的訊息外,也建議政府可比照傳染疾病的防制作為如次:
- (1) 設置假訊息防制主責機關,因地緣政治的影響,儘早宣示並告警假訊息的氾濫,儼然已是個訊息流行病 (infodemic) 且已構成國家安全的威脅。
- (2) 定期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宣導,並於官方網站公布虛假或詐騙訊息之樣態(有如感染病毒引起的症狀特徵),提升全民媒體識讀素養、警覺意識、以及自我辨識假訊息的能力。
- (3) 強化民間第三方的事實查核能量,例如美玉姨、MyGoPen、事實查核中心、趨勢科技防詐達人等,串成民間機構的協防戰線,鼓勵民眾檢舉並主動通報虛假訊息。
- (4) 與網路平台業者合作,透過公權力責成他們下架、刪除不實訊息,落實隔離、阻絕虛假訊息的擴散與傳播,並追究發布不實訊息的「零號」感染源以及再轉傳播者的相關法律責任。
- (5) 完善法規制度,透過科技執法,落實懲處不實訊息製造者、傳播者,達到抑制不實訊息的傳播與擴散之目的。
簡言之,防詐、打假如防疫,防堵網路詐騙與虛假訊息的傳播,尤其在總統大選期間,各種不實謠言充斥,民眾必須隨時有所警覺、不輕信、不轉傳,官方適時發布正確訊息,民間機構協力查核,網路平台業者的合作,及法規的約束與執行,多重併進。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資創中心、資訊所客座講座,曾任中興大學校長。羅之盈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