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師,你最近看起來很累,又變瘦了,要多保重自己的身體!」這是近來門診病患常對我的溫情喊話。診間裡的關懷對象,頓時角色互換,讓我備感溫馨,也提醒我要適時地「照顧自己」。
幾天前,我剛結束完上午的會議,中午短暫休息15分鐘後,隨即接受媒體訪談。由於上半天幾乎都坐在椅子上,我委婉地提出可否站著受訪的請求,這不是故作姿態,而是當天距離「每日萬步」的目標還很遠,必須把握機會「原地踏步」,活動筋骨。
身為守護民眾健康的使者,醫者不僅要精進醫療專業,也要以身作則,做院內同仁和病人的健康榜樣。但總有開不完的會和工作排程,很難抽空運動健身。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運動量不足」已是全球性健康危機,甚至將「降低身體活動不足盛行率」訂為2025年非傳染病防治全球九大目標之一。
當代的上班族,一生約有1/3的時間待在工作場所,常出現忙碌、壓力大、外食、久坐少動等情形,不僅提高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職場猝死或中風案例也時有所聞。
營造活力職場,讓台灣更有韌性
40歲之前,我是拚命三郎,滿腦子想著工作和手術,覺得休假太浪費時間。雖然醫護工作沒有六日,但年過半百後,覺得有週休二日真好,得以短暫抽離工作,透過休閒運動達到平衡身心。
疫情前,每當我到國外出差,都會矯情地早起晨跑或健走,例如在哥本哈根、柏林、羅馬等地,會用雙腳體驗異國風情,也藉由步行或慢跑放鬆身體與大腦,為接下來的手術示範或研討會儲備能量。
疫情期間國門封閉,我開始挑選郊山健行,每次選擇不同路線,每個步伐不盡相同,沿途培養臨機應變。鍛鍊身體的同時,也訓練自己的判斷力。三年下來,發現肌肉量明顯增加,肢體協調度也更好。
因為從運動中獲益良多,我回頭檢視醫院同仁的工作環境,身處高壓環境的他們,應該要有運動紓壓的空間,於是增設醫院員工專用的健身房,讓同仁在空閒時間能活動身體、釋放壓力。從健身房的高度使用率看來,同仁確實有運動放鬆的需求。
現代許多企業的辦公室,也設有能調整各式高度的桌椅,讓工作者或站或坐,改變姿勢,促進血液循環。期望未來辦公室能有更多人性化的空間設計,讓忙碌的上班族在既有的工作節奏中,強化活動量,守護健康預防疾病,進而提振職場效率與創造力,讓國家更有韌性。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李加祈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