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國內外政經 > 高希均台北 > 新總統除了「和平」,更要壯大「台灣生命之樹」—2024總統大選承諾之二

新總統除了「和平」,更要壯大「台灣生命之樹」—2024總統大選承諾之二

發文時間: 2023/10/25   文 / 高希均台北 瀏覽數 / 1,500+

(一)趕快安排「蔡習會」

我一生最專心做的事就是傳播進步觀念,鼓吹它變成民間的共識及國家的政策。

從40年前「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到近20年來「兩岸雙贏」等這些觀念,雖被提起,但從未落實。

蔡總統在任內最後一次的今年雙十國慶中宣示:「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並且強調「我們願以台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處之道。」

這真是大家盼望她很久的公開承諾。可惜現在任期不到半年,如果真要兌現,就趕快日以繼夜地做出成果,例如卸任前在分秒必爭中安排選擇金門與廈門各舉行一天的「蔡習會」。

(二)遠見雜誌最新「兩岸和平」民調

在總統大選政見的熱浪中,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於10月12日公布「2023兩岸和平調查」(參閱本期《遠見雜誌》11月號),也佐證了蔡政府必須對兩岸和平要做出成績來,摘引如下:

(1)兩岸關係「維持現狀」達到歷年最高點(59.5%)

(2)四成六(46.2%)希望政府與中國大陸維持對話交流

(3)四分之三(74.4%)民眾認為兩岸應增加互動

(4)四成二主張「和美和中」,僅有一成四傾向「親美反中」

(5)近半數(49.8%)民眾沒有因應戰爭準備

(6)四成六(46.4%)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幫台灣打仗

(7)近七成20至29歲民眾不願意讓自己或家人上戰場,高於整體(54.1%)

台灣選民表達了他們需要的總統是:一個能追求兩岸和平雙贏的領導人。在近年來抹紅、抹黑、反中、反和等的民粹風浪中,哪裡去尋找這種政治家?有人形容:「美國國會中最容易遇到的是軍火商的說客,最少遇到的是挺和平的議員。」

(三)求「和平」,先要有「和平開拓者」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有一首傳誦當代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最後兩句中譯文是:

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一條路,

從此到達了完全不同的終點。

追求和平、獲得和平、確保和平的三條路,自古以來是崎嶇曲折、人跡稀少;既少啟程,更少到達終點。看到10月初以巴戰火的場面:平民屠殺、嬰兒斬首、停屍間爆滿……我們只能盼望這種殘酷絕不能出現在中華大地及中華兒女身上。

真要追求和平,兩邊的政府一定要言行一致,從落實「兩岸和平」著手,「備戰」不是「應戰」,是「避戰」;「和平」不是「投降」,是「雙贏」。

當前政壇上最需要的是第一流的和平「推手」、和平「開拓者」、和平「使者」,國內問題急需改善,哪有心思來培養和平「開拓者」。

「開拓者」是美國Salesforce的創辦人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所寫一本新書書名。根據作者貝尼奧夫:「開拓者」是一群想要學習,想讓世界更美好的人,他們勇於探索突破,他們渴望創新求變,他們喜歡解決難題,人人受益。

自己對「開拓者」一詞有偏愛,再加引伸:

「和平開拓者」絕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信念,要培養、要激盪、要磨練、要堅持。他不是在開拓自己的政治生涯,而是改善人類的共同命運。

開拓「和平」:要有「墾荒者」的膽識;不怕譏笑,不怕挫折,追求「稍縱即逝」的機會,或「不可能」中的可能。

理想中的「開拓者」需要:

看得寬與廣,看得深與遠。

突破傳統思惟與政治正確。

擁有一笑泯恩仇的氣度。

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

不算計個人得失,只計算社會成敗。

「無私」是先決條件,「雙贏」才是真正終點。

壯大「台灣生命之樹」圖/壯大「台灣生命之樹」

(四)壯大「台灣生命之樹」

面對中美台三邊的錯綜複雜關係,台灣居然被英國《經濟學人》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生活在台灣的人,真是哭笑不得。

但是當「和平」不能立即出現時,那麼新總統的重大責任,當然是要盡一切力量加快,壯大「台灣生命之樹」(見圖)。

這棵大樹有十個主幹,也就是十個相互關聯的理念、政策,彼此合作共存,結合發展。

近年來提出後得到不少呼應。分述如下:「台灣生命之樹」的基礎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顛峰是和平、和諧、和睦。

(1)和

國家和平、社會和諧、家庭和睦

(2)開放

一旦鬆綁,減少限制,增加交流,立刻吸引到

●人才內流 ●資金湧入 ●技術引進 ●資訊流暢●產品的服務改善

(3)「競爭力」提升

●營收與利潤的增加●效率與創新增加●國家實力增加

(4)處世之道

化敵為友,內心無憂

各方交流,天長地久

(5)跨四道門檻

跨越科技門檻,擁有人文心

跨越本土門檻,擁有世界觀

跨越兩岸門檻,擁有中華情

跨越財富門檻,擁有奉獻熱

(6)展現中華情懷

對中華文化有熱情

對錦繡大地有深情

對悠久歷史有溫情

對本土與原鄉有感情

(7)人生價值極大化

教育與科技普及:個人潛力、才智,機會就可極大化

開放與經濟擴展:個人獨立、自主,夢想就可極大化

民主與法治落實:個人安全、信念,尊嚴就可極大化

捨得慷慨:個人美德、分享,和諧就可極大化

文明提升:生活品質、社會進步,永續發展就可極大化

(8)人民不再白吃午餐

踏入社會,自己的工作自己找

建立家庭,自己的幸福自己建

事業奮鬥,自己的舞台自己創

夕陽餘暉,自己的晚年自己顧

(9)比「財富」更重要是「幸福」

沒有戰爭的恐懼,是幸福

把軍備費用改做和平用途,是幸福

把第一流的腦袋不造武器,是幸福

一心一意構建和平與文明,是幸福

(10)兩岸一家心‧兩岸一起興

兩岸一家親

兩岸一家情

兩岸一家心

兩岸一起興

圖片來源:遠見資料庫圖/圖片來源:遠見資料庫

(五)考慮納入新總統施政藍圖

我們要自許每一位都是「開拓者」,都是為台灣進步投入奉獻努力的人。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告訴後代子孫:

有困難,就要克服;有國難,就要團結;

國家的命運,在我們心裡;奮鬥的機會,在我們手裡。

「兩岸和平」看來不易短期建立。因此在台灣2300萬人的共同志業:是要這棵「台灣生命之樹」壯大而堅實。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那年,自己13歲,從上海到台灣,看到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景象,70年後的台灣已提升到小康的現代社會。但是以先進國家為標竿,我們還是有很多欠缺。概括地說: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軟實力與吸引力還嫌不足;文明程度、城鄉差距、國會效率、公部門清廉等等,還待改進。

新總統的責任,就是要凝聚社會向上的力量,加速進入更高度文明社會。它的基礎是這些力量與思索必須要跨族群,跨黨派,跨世代,跨私利。本文中提出的「台灣生命之樹」的十根支柱,可做為新政府施政藍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