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醫療健康 > 邱冠明新北市 > 健康投資,不能只靠健保

健康投資,不能只靠健保

發文時間: 2023/10/25   文 / 邱冠明新北市 瀏覽數 / 3,000+

最近健保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各界對於健保費用、健保總額制度等,意見分歧,但經過多年討論,仍未見各方滿意的作法。

當大家都覺得健保好,可能就是危機的起源,這表示大家過度倚賴它,畢竟滿招損 謙受益。健保全名是「全民健康保險」,但實質上是「疾病」保險,大部分的健保費用都用於疾病處置。

近年來,健保收支的挑戰也讓人意識到:健康不能單靠健保。我認為,可以將疾病和健康管理分開,除了健保負責疾病,應該有另一套方案,專門處理非疾病的健康管理與促進。

為什麼要做健康促進呢?因為台灣將迎接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醫療照護需求將不斷攀升,而台灣又因少子化導致勞動力下降、照護人力不足。人口學就跟數學一樣可預測,從人口變化趨勢,可預測國家社會未來樣貌,進而布局因應方式並建立相關產業。

台灣在可預見的未來,依賴人口愈來愈多,扶養比增加,而社會也將面臨更嚴重的醫療照護供需失衡問題。因此,現在該思考如何跳脫健保思惟、擴大討論範圍,做好健康促進管理,才能預防急遽增加的照護需求。

從個人健康角度出發,人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tim-mossholder圖/從個人健康角度出發,人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tim-mossholder

儲蓄健康老本,翻轉台灣醫療照護困境

健康,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而這個投資更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跟管理。新加坡的「健康帳戶」,或許是台灣可參考的解方之一。

健康帳戶的概念,是由政府設立,每個月從人民薪資中扣除,強制為健康儲蓄,這筆儲蓄將專門用在個人未來的醫療支出。其次由政府主導或鼓勵僱主發放「健康消費券」,鼓勵民眾從事健康促進活動,例如健康檢查、運動健身課程等,達到早期篩檢和健康促進,預防整體醫療需求不斷攀升。退一萬步想,增加個人健康識能,早期規劃保險內容都是自己的責任。

不論是健康帳戶或健康消費券,都是由政府、民間與產業三方共同投入的健康投資,不僅促進民眾健康,也能改變產業生態。

目前台灣醫療多半專注於後半段的疾病治療照護,若能刺激健康促進的消費,也能讓產業往前端移動,增加健康指數,提升平均健康餘命,並增加勞動產出。

若從個人健康角度出發,人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長壽是好事,但若是長期失能依賴,也非大家所樂見。因此,我們不該停滯在現在的健保體制,必須找尋新出路,讓政府、產業、民眾三方共同投入健康投資,打造健康老後生活,翻轉台灣的照護困境。然而期待大政府的善政,大家也該務實地考慮去中心化的個人承擔,畢竟自己是個人健康最重要的負責人也是受益人!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李加祈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