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歐洲癌症年會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的代表認為,多年來,世界各國癌症團體積極倡導「禁菸」運動,而產生了可見的效果。可是,癌症醫療界卻忽略了提醒普羅大衆「酒精」的害處。
根據IARC的研究,在2020年,全球初診斷罹癌人口中的4%,都是酒精引起的。當年,光是在英國,就有約1萬7000位癌症病人是酒精導致的。而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則發現美國每年約有7萬5000位癌症病人,是因為飲酒而致癌。因而,呼籲來自世界各國的癌症專業人員,要積極從事「酒害」的宣導。
酒精易引發多種癌症及心血管疾病
身為醫師,過去,我們會關心病人飲酒過量,如酗酒或酒駕的問題。但是,我們很少跟病人談到酒的害處,我們甚至還告訴病人「適量」飲酒,有益健康。
今天,我必須修正自己,而在此向讀者們說,根據近年更多的研究,醫學界有責任向民眾宣告,飲酒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會引起多種癌症及心血管問題。
科學家認為,酒精之所以對身體有害,主要是因為酒精會損害去氧核酸(DNA)。當酒精進入體內,就會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而乙醛是一種會傷害細胞的有毒化學物質。乙醛不但損害DNA,而且,還會阻斷我們自我修復損傷的能力。一旦DNA受損,就會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根據目前的知識,還無法知道乙醛造成損害的臨界點。
酒精代謝的過程,也會對血管壁的細胞造成傷害。而導致血管硬化,就會引起血壓上升,產生心血管疾病。
更新的研究發現,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酒量很大,風險更加明顯。好消息是,這些人一旦戒酒,他們的血壓就會下降。
顯然,這推翻了過去我們認為「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的理論。研究者解釋,也許對於飲酒有所節制的人,本來對自身健康就比較注意,平日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就比較健康,多吃蔬果、多運動、不吸菸也不酗酒,只是少量飲酒,所以,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當研究者在做觀察性的研究時,就錯誤的歸因於「適量」飲酒的貢獻。
至於癌症,酒量大的人容易罹患肝癌、口腔癌、食道癌。只要經常喝酒,量不一定大,也會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也有人認為,飲酒與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有關聯。
然而,在人類飲食文化中,不論是在全球哪個區域,或是哪個種族,釀酒、飲酒都占據極重要的地位,並且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候,要去勸阻飲酒,可能比禁煙更困難許多。
正視「酒害」問題,沒事盡量少碰
在台灣,除了國產米酒、高梁酒,以及啤酒外,根據經濟部的公告,近十年來,我國酒類進口逐年上升,平均每年增加5.6%,酒吧、夜店也愈來愈多,對於年輕人而言,飲酒已經是一種時尚。
今天,突然間,要大家不喝酒,可真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我自己平日很少飲酒,但是,與家人、朋友相聚,或是應酬招待客人時,多少會飲酒助興,這應該是很多人的處境。
所以,最近我一直在想,要大家一下子停下來,滴酒不沾,是不是有點過分?尤其是在婚宴之類的大場合,不供酒,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但是,為了大衆的健康,我們還是必須大力宣導「飲酒」有害健康。在大家對於「酒害」有所認知以後,約法三章,在各種婚宴場合,每人自我節制,盡量少喝,同時,限制最多喝兩杯。平常沒事,就盡量不要喝酒。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