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評論 > 胡涵婷波士頓 > 台灣醫院的特殊送禮文化

台灣醫院的特殊送禮文化

發文時間: 2017/09/30   文 / 胡涵婷波士頓 瀏覽數 / 76,700+

三年前我在久違故鄉十八載後,剛剛回到台灣工作時,許多台灣不同於二、三十年前的社會新氣象,特別是一般平民百姓對公眾議題的參與感與行動力,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感到驕傲,象徵著台灣社會的變革與進步。但是,我也見證了某些陳舊的風氣幾十年來是不變的,甚至有點變本加厲。

記得第一個中秋節,醫院是如常運作的。門診人潮如市,跟平常日沒有兩樣;不同於平時的光景是,一些醫師的秘書們忙碌地在辦公室與診間穿梭,幫醫師們把病人送的堆滿推車大包小包的禮物,從診間「運回」辦公室。

二十年前,當我還在台灣工作時,過年過節也是常常收到病人的送禮,不外乎應景的食品、水果、茶葉、或是洋酒;但是沒有多到我自己提不動,需要找人「運送」的程度。當時,對這樣的風氣習慣習以為常。二十年後,再回到台灣工作,我也很快地加入我的同事們的行列,需要秘書來搬運病人送的禮物,卻揮不去不安的感覺。這是一個令我耿耿於懷、也是值得尋求進步的台灣社會深思的議題。

記得剛回台灣不久,我的一個好友的哥哥在週末來找我詢問他和他太太的一些醫療上的問題。他們帶了「伴手禮」,是我從來沒看過的晶瑩飽滿、毫無瑕疵、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兩串很大顆的葡萄。幾個月後,有一次在百貨公司的超市部門買菜時,在水果冷藏架上再次看到這種精緻到驚人的葡萄,才知道我接受贈予的水果是自日本進口、要價相當於一百元美金的昂貴禮物。美國薄皮無籽又非常好吃的葡萄,一磅1.99美元,兩大串葡萄絕對不超過美金五元。 

好友的哥哥嫂嫂可能因為我在週末給他們醫療諮詢,覺得欠我一個人情,需要給我個禮物。因為我久別台灣,他們知道我可能沒看過或吃過這種進時髦的進口葡萄,讓我開開眼界。他們是很有成就的生意人,送這樣昂貴的禮物對他們來講不算什麼,卻真的讓我印象良深-一個令我心裡不安的禮物、一個引我深思的經驗。

我在台灣最近兩年的行醫期間,不知道收到過多少水果禮盒,但是絕大部分時候,我完全不記得哪個病人送我什麼樣的水果或是其他禮物。因為東西太多,如果沒有想辦法努力分送這些水果或食品,它們往往免不了先是滯留在冰箱裡、最後被丟入垃圾桶的命運。通常,我將水果、食物分送給門診及病房的護理同仁,我的秘書,以及打掃病房或是辦公室的阿嫂。不僅是因為我一個人吃不那麼多東西,更因為照顧病人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團隊的合作與努力。當我把腐敗的水果或久放在冰箱裡變成化石的糕點丟入垃圾桶時,不禁感到愧疚與懊惱。如果我能扭轉這種無謂的醫院裡的送禮文化該多好!

在台灣,病人給醫師送禮,甚至送紅包的風氣由來已久。幾十年前,病人住院往往是從工友到醫師都得包紅包打點。特別是碰到開刀的狀況,更是擔心紅包送得不夠,會受到攸關生死的差別待遇。今天台灣醫界至少在檯面上是禁止醫師收紅包的,但是我的病人告訴我她家人的親身經歷,在某家大醫院,某個有名的外科醫師仍然收受紅包。這不僅令我失望,也讓我質疑病人送禮或送紅包的動機是為什麼?收禮或收紅包的醫師的態度與行為又是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無法置信送紅包仍然存在於台灣醫院的心情之下,我向我的在那家大醫院工作的同學求證。同學既不證實也不否認,但是我們繼續就著這個話題,特別是從病人的觀點看待這件事情,討論良久。同學的太太是牙醫系的學妹,她說起自己最近照顧媽媽的經驗。她的媽媽住院動一個並不是太複雜的手術。既然他們夫婦都是醫院的資深醫師,無需關說,媽媽受到關照自是不在話下;但是學妹出於感激之情,還是買了禮物送給這位外科同事。

所以,病人送禮的動機有時候是出於擔憂,怕大家都送,自己沒送,會受到醫師的差別待遇。但是多數時候是真心誠意地表達感激。對於第二種狀況,如果醫師堅決不接受禮物,反而是不盡人情的。我的同學及學妹的結論是,台灣醫院裡的送禮文化,恐怕是改變不了的。

說到人情,我覺得台灣病人送禮的一個潛意識(他們自己不見得意識到的)原因是台灣人很複雜的「人情」風氣。我有個好朋友喜歡請客,但是如果我請他吃飯,他非得回請不可,否則,好像他的人情帳簿被我佔了一個便宜。我懷疑我的病人明知道我隻身在台,不可能消化得了他們送我的堆積如山的食物禮品,是這種有時候是近乎荒謬的獨特台灣人情文化作祟所致。

醫生的行醫態度要完全的中立,不受病人送禮的影響,恐怕是不能百分之百做到的。不管我們科技上多麼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如果今天仍然在收受紅包或重禮的醫師完全沒有不安的感受,表示台灣的醫界仍然落後世界五十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讓我們看看美國的送禮文化是如何的?算算自醫學院畢業以來,我總記在台灣行醫十四年,在美國行醫十七年,見證兩個社會對送禮很不一樣的看法、做法與演變。美國人向來在表達對醫師的感激時,最常見的方式是寫文情並茂的謝卡。情人節卡、感恩節卡、聖誕節卡、新年賀年卡更是不在話下。偶爾,有的病人也會送巧克力糖或花束。我有一大箱多年來保留的病人寫給我的卡片,每一張都很特殊,也讓我清楚地回憶起照顧病人的每一個難忘的經驗。這些卡片既不會腐壊,也不會成為化石,是我行醫生涯的寶貴見證。

美國的社會文化是忌諱賄賂的,幾乎不需要法律規範,也不會有病人送醫師紅包或重禮的狀況。但是,醫院還是有明確的規範,禁止病人送醫師的禮物不超過五十元美金。倒是不少病人做慈善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病人。

相較於台灣,美國不包紅包或送禮的社會,卻享受親密的醫病關係。

中秋節將至。我的台灣病人鄉親們,請不要送紅包或重禮,陷你們的醫師於不義。不管醫生們怎麼抱怨,醫師還是台灣社會的中上收入階層,你們送的水果或高級糕點,他們有能力自己買。與其這些禮物被轉送或被丟入垃圾桶,不如把買禮物的錢捐贈做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