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一個叫做「哥倫布的蛋」(也常被稱作哥倫布立蛋或哥倫布豎蛋)的故事?不知為何,該故事在日本廣泛流傳,連小朋友都一定聽過的故事,在台灣卻不太出名。 事實上,「哥倫布的蛋」是一個常見的創新思維討論故事。該故事講述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航行了大西洋,成功發現新大陸(美洲),讓歐洲人知道了美洲的存在之後…… 哥倫布回到歐洲後聲名大噪,不少王公貴族、權貴們爭相邀請哥倫布參加酒會。在某一次宴會中,觥籌交錯之際,一位貴族對哥倫布產生忌妒之心。 「發現新大陸有什麼了不起?只要乘船橫越大西洋就能發現新大陸,任何人都做得到啊!」他道。 哥倫布聽聞後並未直接回應貴族唇槍舌劍一番,反而在宴會桌上拿出一顆水煮蛋,正當眾人不明所以時,哥倫布向現場眾人問道:「有沒有人能夠把這顆蛋用尖端的部分立起來?」 當在場眾人議論紛紛,不斷嘗試卻始終無人成功時,哥倫布終於揭曉答案,他拿過雞蛋,將尖頭的部分往桌上一敲,等尖頭龜裂後,自然雞蛋立在桌上,穩如泰山。 貴族高聲怒喊:「只不過是在蛋上開個小洞,就能把蛋立起來,這個誰不會?」 哥倫布答道:「在沒有人實際做過之前,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不過當有人做過了之後,大家卻又認為誰都做得到。」 這就是哥倫布立蛋的由來,或許這則軼事並非真實發生,但它告訴我們,若要激發創意,必須不被傳統思維框架所束縛,才有可能跨越思想維度,創新解決問題。 然而難道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若故事一開始就有不同發展又如何?筆者認為,哥倫布在當時若已德高望重,若有能力對該名貴族毫不理睬、視之敝屣,則根本可以不對該貴族的挑釁多做回應。若哥倫布一時無法想到解套的辦法,是否就被該貴族貶斥甚至危及自身地位?應用到現實中也是如此,為什麼非得照著別人的規矩走? 如筆者上述思考,閱讀、吸收一個故事時,隨時保持批判性思考是一個重要的習慣。保持批判性思考並非叫人反駁文章、故事的一切,反而是提醒自己事事有所懷疑,事事思考,再決定是否接受作者、故事的觀點。 批判性思考的重點並非在於「批判」、「反駁」,我們必須將重點聚焦在「思考」。人類一不小心時常陷入「人云亦云」、「從眾」的困境之中,這在迅速的網路時代更加明顯。一則新聞於臉書PO出,或許還不清楚事件的全貌,一旦有人開始帶風向,許多不清楚事件真實經過的網民便陷入人云亦云的困境。 學習跳出思考框架,訓練發散性思考。下定論前,先反向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或許是在這快速時代持續進步的動力來源之一。
【本單元反映投稿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遠見》開放讀者投書單元,歡迎投稿分享您的觀點!
投稿網址:https://www.gvlf.com.tw/opin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