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之作為一種獨特的抒情文體,有著文辭美,音律美,和以時空對照人事的相對性美感特質,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與方式來閱讀它、體會它?今天要和大家談談怎樣讀詞,如何進入詞的這種美感世界和情感世界。
首先要說的是,詞和詩歌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杜甫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雄渾,語意奔放,這是詩的語言。而范仲淹的詞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含煙翠。」同樣寫秋天的落葉和江水,意境淒迷,語調委婉,這是詞的語言。看這些詩詞的用字造句,稍稍讀一遍,就能夠體會它們聲音的差異,情調的不同。雖然,詞與詩的情調不同,但它們都潛藏了中華民族的某種特殊的情感基因。
詩,在古老的年代,是與歌、樂、舞一體的,而且不是單純給人閱讀、聆聽的文本或歌曲,它須人們參與、投入,透過發聲,跟著節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與人同感共樂的一種活動。換言之,它充滿著興發感動的力量,讓人們精神得以提振,並藉反映出來的情緒觀察到個人和社會間和諧與否的情況,而且在和人一起的互動中有著群體的感覺,也可藉此發洩個人的情緒。那就是《論語》中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但不要忘記,這作用是要用整個身心去感知,會為生命帶動起一種啟發、洞察、共感、宣洩的反應的。這對我們調理情緒、促進情誼、提升生命意境,應該會有幫助─這是傳統詩教的理想。詩能如此,詞也應能做到這樣。詞,如果不想把它視作書本知識,就應賦予它生命力,真正去感受它,用情感來體會,必能換發精神,達到詩「興觀群怨」的效果。
確實,唐宋詞是千百年前的作品,靠著一套文字符號,一種文體形式,流傳下來,即使經歷過朝代的改變,由元朝到明清,都有著不少讀者,更何況大江南北、各省各縣,大家說著不同的話,字義有古今之變,文體有簡繁之別,而我們依舊讀著、聽著,我想能夠超越這些時空限制、外在形體變化而依然喜歡,引起共鳴,應該是那些文辭中,有著我們共通的民族情緒。
上一篇文章,介紹過詞的美感特質。詞體結合著音樂與詩歌,而在長調寫作時更運用了辭賦的鋪敘方式,練字手法,兼具抒情與敘事的特色,可想而知,文辭華美、音韻諧暢、構思精巧、情意動人,便成為它的基本特質─詞,可以說是中國韻文中最精緻的一種文類。
我要再一次強調的是,詞作為一種文體,在唐宋時期不只是可供閱讀的文本,它原本就是配合音樂,倚聲製作,由樂工歌女彈唱表演的樂曲歌詞,甚至也可配合舞蹈演出,因此,它既有文學性,也具娛樂性、戲劇性的特質,充滿著美感與動感,容易觸動人心,極富抒情感染的效果。現在,唐宋詞的樂譜幾乎都失傳,不能唱了,但在它的文字、聲韻、意象中,我們依然可感知它的畫面、音聲、動作與心情,感動不已。
那麼,我們怎樣進入詞的世界?我想,我們得先了解詞的抒情特性。詞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有三個方面須注意。
首先要知道,詞有著一種如當面向人訴說的特色。歌唱的臨場感,本身就包含著主唱者和聽眾的互動關係。像周邦彥的〈少年遊〉下片說:「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這段話模擬女子的口吻,向人嬌嗔的探問,希望對方留下來,因為太晚了,天氣又不好,路上行人也少,「你能去那裡住宿呢,不如不要走吧」。這情境單憑想像已足以動搖人心,如果在歡宴場合演唱,這些話一說出來,必定能讓王孫公子醉倒不已,產生很好的互動效果。
其次,詞中敘述的情景,無論是回憶過去或想像未來,往往都在當下呈現,彷彿一切如在目前。這好像電影所呈現的方式,我們在觀賞的當下同時看見過去、現在、未來的畫面穿插出現。如李後主〈憶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詞中用「正」這個字,就是指正在發生著的事。當年的種種,在夢中重現,而在填詞的當下,一切都呼喚到眼前來,讓人感覺彷彿現在就身處這情景當中,一切都好像沒有變化一樣。
第三,還需注意的是:音樂是一種運動的形式,它有方向性、時間性和空間性。音樂本身運用節奏、旋律向前推進,層遞發展,表現為一種連續進行、整體一致而又充滿動力的形式。因此,詞自有一套有別於詩文的敘述方法。和音樂往前行進的方式一樣,詞的構篇也採有層次的推進步驟,前句與後句相接,韻與韻之間脈絡連貫,情節安排往往是「由遠而近,由景及情,由外而內」的方式,很少突兀的轉折。詞的篇章結構,特別重在結句,而詞之境界高低,須看收篇,不是沒有原由的,因為那是樂章終止處,要重點處理,以期收到餘音蕩漾的效果。譬如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是令人激賞的佳句,都安放在詞的最後,就是這個道理。
了解這三點,我們就應該知道面對詞這樣的文體,就不能單純只透過文字去理解它,而是需要主動的參與,靈活運用各種感官,去看,去聽,用身體和心靈去感受與體會,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講到這裡,如何閱讀一闋詞,也就非常清楚了。我想提出兩個要點:
第一,回到感官世界─中國文字兼具形象、聲韻、意義的特色,中國的詩詞自也融合了聲色之美、言外之意。過去的詩詞教學,特別著重內容、意境的詮釋,很少教我們如何透過語言文字,體知詩詞中的情景,享受感官世界之美。分析語法、修辭,得到的是客觀的知識,無法讓我們感動,激起主動參與的熱誠,真切體會詩詞的辭情和美感。詩詞詮釋是以情感喚起情感的過程,也是一種觀察、發現而創造意義的活動。我們閱讀詩詞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透過文本的內容,憑藉個人的生活體驗,互為主動的去組織各種感官意象,拓展一個新世界,創造新的意義來。詞人既是透過文辭語音向我們傾訴,我們也要學著吟誦詞句,隨著語音的起伏跌宕,感受作者的情緒,同時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體會他的心聲。
第二,心歷其境─就是用心去體會。我們要學會運用想像、融情入境。現在的流行歌曲,配合著MV影像,讓我們容易進入歌詞的意境。以前沒有這些設備,因此作家要引起讀者的共鳴,在詞中就需要具體寫出看見的景物,聽到的聲音,聞到的氣味,而且交代情節,配合動作,構成可觀、可感的世界,聽眾讀者在聆賞閱讀時,可隨著樂音、文辭,在腦海中轉化並創造出如在目前的景象,走進作者所在的時空,彷彿從鏡頭一幕一幕的推進中看到詩詞的情境,身歷作家所見所感。因此,過去的歌詞著重寫景敘事。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詞中的景物都是寓有情意的,換言之,在文學裡沒有完全客觀的事物,文學裡所呈現的景物都有主觀的色彩。所以,欣賞詩詞,不是去理解其情意而已,更應該透過它所寫的景物去感受它的情、享受它的美。
前面引用過范仲淹〈蘇幕遮〉的詞句,我們就以整首詞為例,略加說明閱讀詞時要注意的事項。〈蘇幕遮〉的原詞是這樣寫的: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述情。上片所寫的景,是景中有情,充滿著時間消逝的感傷,空間由藍天白雲的飄逝,寫到黃葉墜落大地,一片蕭瑟的秋色,連接到江面,綠波上瀰漫著冷冷的煙嵐。詞的景物書寫常常就是這樣的,逐漸推進,加強,加深,著色渲染,相當有層次。作者在這裡是模擬遊子眼中所見的景象,由近而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最後引申到畫面之外,說無情芳草更在落日山頭之外一直綿延生長,比喻思鄉愁緒之無窮─芳草遙接天涯,遠連故園,令極目望鄉之遊子難以為懷。通常所謂以景寓情,關鍵就在景色中意識到時間變化。「夕陽西下幾時回」?當一切都在變化中,人們更想留住那不渝之情,所以這首詞的下片便就情感方面書寫。「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遊子思鄉既久,早已因歸期難定而黯然神傷,了無歡趣,怎奈羈旅愁思猶自追纏不已,揮斬不斷!二句以下所寫正是歸鄉無望、歸思難斷的深悲:(因此)除非每晚都能做歸家好夢,讓人酣然入睡,否則別無慰藉,終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要自己千萬不要在明月高照下獨倚樓頭,否則愁懷醉飲,恐怕惹來無限相思淚痕。而事實上,詞人應該是明知故犯,畢竟壓抑不住對故鄉的思念,因此望月興懷卻更添愁緒,借酒澆愁愁更愁,終至淚流不止。這首詞所寫之景所述之情,娓娓道來,歷歷在目,都是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情景,所以容易引起共鳴。
總結以上所說,我們知道詞和詩歌的語言和情調是不同的,但我們在同一個文化環境中生活,用同一套文字符號來表達溝通,自然有著共同的民族情感、文化特質。因而要體會詞的抒情特性,除了要充分掌握中國文字形音義一體的表意效果,更要留意文辭與音樂的配合,從而認識詞的表達情感的三個特色,也就是詞的向人傾訴的話語方式、當下展現的臨場感,以及詞的往前推進的運作模式。如能回到感官世界,並心歷其境的去閱讀、欣賞、體悟每一首詞的意境,就會得到相對深刻而又真切的體認。這是我在正式講解唐宋名家詞的時候所依循的方法。
# 台大最受歡迎的「通識課」之一!
# 精選40位詞人、115首闋詞 ・ 您總能在這裡找到療癒你的那一首!
▶️邂逅一闋好詞,就像走進了一場「真實的穿越」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線上音頻課 課程介紹:https://lihi1.com/lwEHj
▶️免費下載「1號課堂」APP 領專屬優惠券:https://lihi1.com/6BX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