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蔦涓和我聯絡,想要詢問如何用正念幫助確診的朋友。
蔦涓說,他的朋友一則是責怪自己造成身邊的人的恐慌,再者是新聞亂寫,說他亂跑而他沒有亂跑,感到百口莫辯與委屈,造成了念頭一個接一個,像流沙一樣,越想越糟糕。
蔦涓於是起了念頭,心想著或許讓她學會正念,去上上課,也許可以讓她停止荼毒自己。
我跟蔦涓說,就像因為肌肉無力而扭傷發炎的人,讓他用重訓來練肌肉,只會越練越糟糕,同樣的,心理受到重創的人無法自我療癒,而是要從外面來支持他。
要如何支持呢?
安慰確診者說「不會啦,人家不會那麼想」、「你想太多了」,會造成反效果。
聽懂就好。同理就好。
圖/安慰時,一直要他人別想太多,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圖片來自Pexels
什麼叫做聽懂?什麼叫做同理?
同理就是把她說的話,用你的理解,簡單再說一遍,然後回應他的情緒感受,譬如「新聞亂寫你一定覺得很冤枉」。
我跟蔦涓說,或許有人會懷疑,對方已經很偏激了,同理不會讓她覺得自己的偏激是對的嗎?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了解被同理時,人類的腦部發生了什麼事,或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同理要比勸說有用。
首先,我們幼年時期缺乏能力,需要別人幫我們。
當別人懂得我們要什麼時,我們會覺得,啊,安全了,得救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聽懂對方的痛苦與無助,用同理的話語讓她知道我聽懂了,對方反而會感到連結與安心,而不會強化他所認為的糟糕。
再者,腦部的記憶會不斷的與新的經驗互動,透過一次一次的添油加醋,改變了原先舊經驗的味道。
我前一陣子在研究要如何探問幼兒發生什麼事才能得到真相時發現,當你用這件事情是壞事的口氣和用語來問問題時,幼兒會往某人有罪的方向去想,並且杜撰出原先沒有的壞事情節。
但如果用好奇的,沒有好也沒有壞的態度探問他看到了什麼,孩子就會單純的說出他所看到的事實。
圖/一次一次的同理與接納,受創的記憶便會一次一次的改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於是我學習到,當對方說著他的創傷經驗時,而我們是以溫暖與接納的態度與話語去回應,這個經驗不再只有創傷,還有了接納與溫暖的味道。
我們沒辦法使對方受創的記憶消失,但一次一次的同理與接納,受創的記憶會一次一次的改變。
雖然同理不會讓記憶消失,但不再只是受創經驗了,而是從受傷後如何爬起來的激勵經驗。
這就是同理、溫柔與慈悲的威力。
陪伴因確診而感受到心理受創的人,請別叫他不要亂想,也不要叫他勇敢。
聽懂他,同理他就可以了。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原文刊於郭葉珍FB粉專,經作者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