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我在門店用餐時,突然聽見匡啷一聲巨響,原來是同仁不小心摔破了碗盤,剛好被我看到這一幕。
同仁一邊忙著收拾,一邊偷瞄我的反應,從那個慌亂又心虛的眼神不難想見,他心裡一定覺得:「慘了!今天怎麼這麼倒楣,摔破盤子還偏偏被主管看到,考績搞不好還會受到影響⋯⋯。」
就因為看到同仁的那個眼神,清楚同仁的心理壓力,後來再遇到同樣的情形,我一定把頭轉開,裝作沒有注意到,其實我心裡對門店發生的一切,絕對是清清楚楚的。
不同位階有不同的帶人邏輯與管理心法
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不直接對同仁進行機會教育?為什麼不當場去協助處理現場?為什麼我不⋯⋯?那是因為,從基層同仁、中階主管到高階主管,每個角色都有它的功能,對待不同的位階角色,必須有不同的帶人邏輯與管理心法。
對於基層同仁,我希望他們對於工作可能在「清清楚楚的迷迷糊糊」階段。他必須根據教育訓練的內容,仔細正確地做好每個工作站的職責工作,「清清楚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要遞濕紙巾、水杯要怎麼送、咖啡甜點要如何製作,雖然背後的原理他可能「迷迷糊糊」,不知道為什麼流程是這樣設計,但沒有關係,基層同仁只要把事情做對就好。
至於中階主管,我希望他是「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程度。店長、主廚、代理人、部門主管與幹部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怎麼做(how),也「清清楚楚」為什麼要這樣做(why)。
圖/無論是基層同仁、中階主管或高階主管,每個角色都有它的功能,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唯有清清楚楚,遇到灰色地帶才知道如何判斷,才知道如何將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傳承給基層同仁, 高階主管才能放心把門店或品牌交到他們手中。
所以如果遇到中階主管吵架或部門之間發生衝突,我會更嚴肅以對,因為這表示他們的觀念還迷迷糊糊,對於企業的理念精神不夠清楚。
至於高階主管,包括身為事業處主管或執行長的我,我都希望是「迷迷糊糊的清清楚楚」。也就是說,公司發生的大小事我都看在眼裡,背後的原理和脈絡我都「清清楚楚」,但有些時候我會故意「裝迷糊」,因為我要提醒自己「節制權力」,要「充分授權」,不要急著出手。
就像去巡訪門店時,看到同仁的工作流程不符合公司規定的SOC,如沒大礙的我不會當面糾正,而是先裝迷糊,事後再提醒主管多注意。
因為我知道我必須要忍耐,這不是執行長該管的,不要動不動就出手。尤其很多高階主管是從基層做起,他最清楚怎麼做才正確,但如果因為主管的能力比同仁強、經驗比同仁豐富,就處處出手,以後同仁就會等著主管做,甚至會害怕主管不滿意而不敢積極任事。如果我看到同仁顧客服務沒做好,就馬上衝過去服務,他要如何學習成長呢?
圖/各階層同仁的不同角色。圖片由商周出版提供
「迷迷糊糊的清清楚楚」也是為了避免造成同仁的壓力,如果我當場糾正,他的工作情緒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要怎麼把服務做好?以前我也曾覺得自己很親民,和同仁感情很好,應該不會給大家壓力,但後來我發現,光是事業處「主管」、「執行長」這樣的頭銜,對他們來說就是壓力。
既然認知到這件事,我更要提醒自己節制權力,門店管理、教育培訓應該是店長主廚的職責,我不能搶同仁的工作。分工清楚,權責分明,也是我擔任主管之後的學習,尊重每個螺絲釘,允許同仁有跌倒犯錯的時候,不要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
高階主管應該把時間心力花在發想決策,關注外部環境趨勢與競爭者,在該扛責任的時候義不容辭地扛下來。所以擔任執行長後,我就定義得很清楚,巡訪門店不再是以巡店為目的,因為巡店是事業處主管和區經理的工作,我去門店是為同仁加油打氣,讓同仁知道執行長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我是去關心同仁,當他們的啦啦隊。
「建議」不等於「交辦」
因為我抱持的是「迷迷糊糊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一定會看到營運細節或問題,只是我不會當場糾正,而是事後再提醒主管。例如我覺得某間門店的裝潢有點老舊了,不太符合品牌形象,我會把建議提供給主管「參考」,而且我會提醒主管,「請分清楚『建議』和『交辦』」。
建議,是我提供觀點給主管參考,身為主管,你必須自己下判斷;交辦,則是我以執行長的職責交代辦理,主管必須去處理,「請勿把『建議』當成『交辦』!」 因為有時候同仁會在會議以外的場合和我聊一些他們的創意點子,我聽了之後說,「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研究看看、比較一下」,結果同仁卻詮釋為執行長「交辦」、執行長「已經同意」。
這時候我就會認為是主管沒有guts,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敢提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常提醒同仁,「如果是『交辦』,我會很清楚地下達指令,而且確認什麼時候要交付成果;如果是『建議』,我們只是彼此交流意見,不會有交付日期,也不會追蹤成果。」
「研究看看」不等於「同意」或「交辦」,我只是提供意見參考,不是幫你「拍板」,如果需要拍板,請登記會議時間並要求決策。
既然語言溝通與解讀有可能產生誤會,後來我也在信賴與授權的基礎上訂出規範,哪些事項必須提報會議決策,哪些事項授權主管決定;包括對外公關發言也是,各品牌只能針對自己品牌的事務發言,至於涉及其他品牌或公司整體的內容,必須透過對外公關單位,避免產生誤會。
圖/楊秀慧《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前王品執行長楊秀慧靠小框架扭轉大問題的管理學》書封/商周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