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層同仁、中階主管到高階主管,我都希望同仁明確知道自己的功能角色,每個位置都有各自的任務,也有各自的標準與要求。當大家都各司其位時,整個企業才會如機器般運作順暢。尤其是連鎖店的經營管理,如何讓同仁自動自發完成工作呢?
我認為必須培養「自律」的精神,尤其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要懂得自律。
任職事業處主管時,每年我都會帶同仁組團出國學習考察,至少會安排四天的行程,每天吃六到七家餐廳,除了三餐,還有下午茶和宵夜,從早吃到晚的「飽足」行程,老實說已經不是味蕾的享受。
有一次,我們前往東京考察,最後一天早上安排要去築地市場,連續三天的行程滿檔,連吃20多家餐廳,大家早已露出疲態。
自律,才是真自由
沒有人監督時,一樣自律才是專業
第三天晚上,幾位同仁竊竊私語,不知道在討論什麼,後來和我很熟的研發主廚跑來說:「大美女,大家覺得築地去過很多次了,而且連吃三天很撐,明天早上能不能讓大家睡晚一點,留一些時間給大家逛街買東西?他們怕你會生氣,所以派我來問你。」
我聽了很生氣地說:「我們又不是出來玩,是出來工作!」研發主廚嚇了一跳,他沒想到一向親和的我會這麼嚴肅,趕緊澄清說:「是同仁叫我來問的啦,他們覺得你不會生我的氣!」
我馬上就說:「不要找那麼多理由,出自你的嘴巴代表你也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推到別人身上!我知道你們對這樣的行程已經覺得厭倦,但是工作就是工作,在沒有人看到、沒有人監督的時候,一樣要自律地把工作做好,這樣才是專業啊!」
我想表達的是,身為中階主管,他應該要能明辨是非,直接糾正同仁錯誤的想法,而不是說成「幫」同仁反應,我不能接受這種推託的態度。雖然考察很辛苦,但工作就是工作,不是出來玩樂,兩件事情要分清楚。
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一樣自律,才是我們應該有的作為,而不是公司看不到就無所謂。他只好一臉委屈地回去告訴其他同仁:「我被大美女罵了,明天早上一樣4點起床。」
圖/從事餐飲業,吃就是工作,也是最甜蜜的負擔。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對我來說,考察就是工作。每次考察前,我們都會蒐集資料、寫企劃書,規劃要去吃哪幾家餐廳,事先分配不同功能的同仁要負責觀察哪些重點,行程最後一天每個人都要發表學習的心得,分享有哪些地方未來可以運用在品牌。
那次考察的分享發表,大廳的同仁分享他觀察到的顧客服務,師傅分享他看到哪些菜色,回來可以嘗試研發。輪到研發主廚分享時,他說:「我這次學習到,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要懂得自律。」
事隔多年,每次聊到這件事他都說,「大美女你當時罵得很犀利耶!而且你沒有罵別人,只有罵我!」但他也說,從此之後,他出去巡店很疲憊的時候,都會想到我對他說,「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要懂得自律,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才是專業」,他說再怎麼累還是會把行程跑完,「因為我的老闆就是這樣的人。」
從事餐飲業,吃,就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最甜蜜的負擔。很多做餐飲的人胃都不太好,因為用餐不定時,試菜又會暴飲暴食,一路從早上試到下午,每次試菜結束的那幾天,我都只能吃稀飯水果。
就像籌備義塔時,為了測試師傅烤披薩的技術,整天就要嘗100片左右,每一片都只吃一口,吃完就吐在旁邊的垃圾桶,吃到那陣子看到披薩就害怕,但,這就是我的工作。
有一次去日本的米其林餐廳試菜,通常法式料理後面都會有起司吧,可以配紅酒、配水果、配蜜餞,但是有些味道很臭,甚至臭到有同仁說:「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臭的起司,好像香港腳喔!」
結果右手邊那位第一次出來試菜的同仁,把湯匙拿起來又放下,嘆一口氣,來回反覆了五次,我只好無奈地鼓勵他:「鼻子一捏,放進去就對了!」他就真的捏著鼻子吃進去,眼淚還同時流下來!
「試菜是工作,不是飽足我們的一餐!」試菜時絕對不能帶入自己的飲食喜好,即使當時已經填飽肚子也不能拒絕,因為這就是我的職責,而督促所有人完成這件事,更是我身為高階主管的功能和角色,我必須「清清楚楚」,用「自律」的態度面對專業。
解決不同位階的管理問題,讓每個角色自動自發的TIPS
一、用不同的帶人邏輯帶領不同的功能角色:基層同仁要「清清楚楚的迷迷糊糊」,中階主管要「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高階主管要「迷迷糊糊的清清楚楚」。
二、高階主管要節制權力,權責分明,充分授權,不要剝奪同仁學習成長的機會。
三、要提醒同仁勿把「建議」當「交辦」,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透過制度規範,避免語言溝通與解讀的誤會。
四、連鎖店的經營管理,從培養「自律」精神做起,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懂得自律才是專業。
圖/《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前王品執行長楊秀慧靠小框架扭轉大問題的管理學》一書,楊秀慧著,商周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