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產業創新 > 張善政台北 > 給科技加一點人味,現在正是時候!

給科技加一點人味,現在正是時候!

發文時間: 2022/03/14   文 / 張善政台北 瀏覽數 / 10,650+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說得簡單,做起來可不是那麼一回事。回顧歷來的科技產品,也幾乎只有手機算是走入多數人的生活。

從事科技產業的人,無不想盡辦法去提升科技服務人性的境界。蘋果的產品為什麼有一批死忠客群,尤其在新機上市時願意徹夜排隊搶先嘗鮮,就是因為它的使用介面特別「具有人性」。

這大半要歸功於已經過世的賈伯斯這位空前的奇才。只是像賈伯斯這樣的人畢竟不多,我們不能單靠英雄式的個人來促進科技人性化。

我們寄望的是,出現一種基礎科技,可以結合不同領域的應用,來實現人性化的境界。然而,這個扮演基礎工具角色的跨域科技,今天出現了嗎?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紀元已到來!

人工智慧興起,軟硬體水到渠成

近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讓人看到一絲絲希望。「人工智慧」一詞,自1956年問世,到今天已經超過60年。

在萌芽的前半個世紀,它曾經勾起無數人的希望,讓無數學者專家前仆後繼投入,但是都沒能產出具體應用與衝擊。即便在1980年代,日本以舉國力量投入的「第五代電腦」計畫,也以失敗收場。

那麼,今天的人工智慧,憑什麼擺脫它前世失敗的宿命?說穿了,不外是「時機」,也就是電腦軟、硬體發展到了一定的成熟度。

AI在人文藝術方面也有所突破,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圖/AI在人文藝術方面也有所突破,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今天,在軟體應用上,「大數據」的觀念與工具已經成形;而大數據正是人工智慧的學習基礎。硬體發展上,一個小晶片的處理能力,可以媲美早年的超級電腦,讓大數據的處理、儲存都不是問題。

可是,就算當今人工智慧的應用可以成功,憑什麼說科技人性化也會因為人工智慧而實現?下面,我們就用兩個角度來檢驗:

在時間軸上:從人類最古老的行業,農業,檢視人工智慧如何分攤勞力;到自駕車蔚為風潮的未來世界,人工智慧扮演什麼角色?

延伸閱讀

人類快被超越?加速中的人工智慧

在空間軸上:人工智慧有機會擴大影響領域,切入過去科技的禁地:人文與藝術嗎?

澳洲雪梨大學數年前開發出「智慧巡田機器人」(RIPPA),可以辨識特定蔬菜(如萵苣)的外形。因為這個特性,巡田的時候,就可以自動噴灑營養液到蔬菜根部。

而一旦發現田裡有植栽不符合萵苣的外形,便視為為雜草,而啟動一根鐵桿伸入雜草的根基加以搗爛。這樣的智慧機器人,讓農民種植蔬菜異常輕鬆。

未來的自駕車,除了倒車雷達外,還多了中長距離的光達雷達,以及環景360度攝影機。這大量多樣的感知資訊輸入車載電腦後,便交由人工智慧綜合判讀,除了辨識靜態的紅綠燈、斑馬線,也預測旁車與行人的動態軌跡。

目前國外已有業者開發出簡單的手機型裝置,內建智慧駕駛軟體,可以連結車子行車記錄器上的攝影機,以5萬元台幣以下的價碼,讓人享受基本自駕的功能。一位購買這器材的朋友說,由新竹開車到台北,在高速公路上幾乎已經不需要人去介入自駕。

掌握契機,人文藝術亦有突破

最後,來看人文藝術領域的挑戰。微軟在北京的研究院,數年前以1920年後500多位兩岸現代詩人的作品為基礎,開發了一個人工智慧機器詩人「小冰」。詩人裡也包括台灣熟悉的胡適、余光中等人。

小冰經過100小時的訓練,一萬次的迭代學習,最後出了一本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國內有售)。在發展過程中,小冰在網路上與網友互動對話,沒有人發現這是機器詩人。

2019年,奧地利的卡拉揚學院為了2020年貝多芬250歲冥誕,啟動一個重建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的計畫。熟悉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貝多芬生前只完成到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

雖然貝多芬在世時已經開始著手第十號交響曲的作曲,但手稿非常零散且沒有組織,離完整階段甚遠時就離世。

這計畫由一位奧地利作曲家和美國Rutgers大學的人工智慧教授合作,他們餵給人工智慧許多貝多芬的作品作為學習基礎,並在同年底完成作曲。

接著他們邀集許多組音樂家測試這「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結果無人能辨識何者為貝多芬原來手稿、何者出自人工智慧。

延伸閱讀

面對呼之欲出的人工智慧時代,您最擔心什麼?

因為疫情影響,第十號交響曲到2021年10月,才在德國波昂首演。客觀而言,這交響曲的確具備了貝多芬的曲風,也似乎符合多數音樂家們的標準。

自電腦科技問世後,「數位落差」就始終存在。先是存在於城鄉貧富之間,接著是在不同年齡層之間。

現在人工智慧進展神速,導致的數位落差則可能出現在不同的應用領域間。人類發展科技的初衷,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近年人類物質生活大幅躍進。

現在人工智慧終於讓科技有機會更有人的味道,促進生活精神層面細緻化已垂手可得。人文藝術領域若不掌握這個契機,更待何時?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行政院前院長、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原刊載於遠見雜誌2022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