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 本文為呂學錦〈一場「豆漿早餐會」揭開台灣半導體傳奇序幕(下)〉之附錄。
電子組會議記錄
方賢齊院長發言:
今天要談論之主題是關於半導工業的問題,此項座談是METS研討會三種活動之一,這三種活動是:
1. 專題研討
2. 座談會
3. 參觀
本人因為還要參加别的會,先開個頭然後請胡定華博士繼續主持。
半導體工業在幾年前開始計劃時有位國際很知名人士寫了文章說:「世界上除了美國外,其他家有三種工業不能碰,這三種工業是:
1. 半導體工業
2. 汽車工業
3. 飛機工業
不過各位若看看日本,就曉得這話是有點問題。
最近有位IBM朋友來也談及過「任何工業都可以碰,就是别碰半導體工業,碰就會把房子也賣了,搞得焦頭爛額。
可是也有人談到電子工業時表示,「若沒有半導體的Capability,等於沒有根」。這是個議論很多的題目,在五、六年前孫院長任經部長時就下決心做這件事,那時候反對的人很多,現在這事究竟成功與否?只能說只做到一半,今後一半如何發展,要看今天討論後大家的意見。
半年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來我國参觀半導實驗室時,詢問「誰下決心作這件事?」。當時孫院長陪同參觀,不好意思回答,我就代答說:「是孫先生下決心做的,所以才有今天這個結果」,最近新加坡還要派好幾位專家,來視察我們所做的情形。
半導體工業何去何從,該走什路線?
建立半導體工業,目的是否供本地的需要?是否要做Custom Chip?或是要做一種銷路很廣的Chips?這些議論問題,趁著今天國外回來的許多朋友與國内的朋友,大家藉這個機會共聚一堂,討論今後中華民國半導體工業何去何從及該走什路線。值得大家商量一下。
胡定華:
要向各位報告的是今天座談會的題目是「我國半導體之建立」,事實上是談「我國半導體工業之重建」原因何在,因為在:
1964:交大就有一個半導體實驗室成立。
1965:Planr Transistar製造成功。
1969〜1974:半導體裝配工業非常發達,可説是滿地開花。
1975〜1979:是個轉化階段,有些公司轉到End Product,有些則轉到Consumer, Watch Assembly及 Semi Automatic或Automatic。
1978底:工技院小規模示範工廠開始後,目前有一些新的發展,等一下有長達40分鐘時間,由史欽泰先生為各位作個包含History與現况的介紹。
史欽泰先生報告:
國内半導體工業前輩,現在我簡單地把台灣半導體工業的過去,大概歷史狀況與目前現況,提出一些數據給大家參考,引起討論的話題與各位寶貴的意見,以下是一些簡單歷史性的重要事實:
1. 台灣半導體工業發展之追溯:
1958:交大電子研究所成立,開始訓練電子人才。
1962:台灣電視公司開播,開始有TV市場。
1964:交大半導體實驗室成立。
1965:交大半導體Lab製造出第一枚Planar Transistor。
1966:政府開始Promote加工業發展,美商Philico, GI. RCA, TI, Philips相繼在台設廠,是大型外資廠在台灣設廠的開始。
1970:交大電子研究所產生第一位我國半導體工學博士,那就是張俊彥博士,接着交大碩士班也創造出不少人才,同年我國國營第一家半導體一貫作業工廠——萬邦公司成立,G1也成功地開始製造Diode,中山則製造Hybrid IC.
1974:電子工業研究所成立。
1976:電子所與美國RCA簽訂MOS技術移轉合約,是我國半導體工業一次劃時代的突破。
——同年國科會支援台大、成大、清大、交大、四校大型電子研究計劃。
——萬邦成功地自製光二極體(LED)晶方。
——同時麗正、國人自營之二極體一貫作業廠也成立。
1977:電子所IC示範工廠成立,開始自製MOS/LSI。
1978:電子所開始替客戶設計IC。
電子所進一步和電信研究所合作由RCA引進Bipolar積體電路技術。
1979:萬邦公司與Fairchild簽訂Transistor技術合作。
電子所自製積體電路大量供應國內外需要。
1980:年初聯華電子公司成立,將製造積體電路。
統一企業成立電子事業部將製造功率電晶體及太陽電池。
其他有許多廠家尚在籌劃中。
曹興誠先生(聯華電子公司):
我想介紹聯華的現況,至於國內電子工業由史欽泰介紹更適合。聯華是在68年底成立,69年10月蓋廠,70年完成,今年初試車,4月開始生產,到現在已生產了約1800萬NT的IC,上月(7月)銷售了1400萬NT,今年預計銷售2億2000萬NT,明年預計6億,以後希望每年都有35%的成長。
產品有三種 product:time keeping、melody IC、telephone dialer,另外有一部分capacity & custom open, Standard方面, source是電子研究所,當初引進的MOS技術現在看起來是相當正確的。
國外一些先進像OKI、AMI 、Mostek、他們就很詫異,為什麼我們引進技術不過幾年,卻學得這樣徹底,因為聯華由設計到生產都沒有外國人參與。
另外,技術上的更新還是很花錢的,比如我們買mask的公司雖然在去年lay-off了數千人,今年仍宣稱花15億買新設備,光是stepper就買了15部,可見IC industry上,我們要進步的地方還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