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發會日前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筆者認為,其存在無碳能源配比難以達標、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問題、發展氫能與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CCUS)的困難、能源效率難以提高及預算難以籌措等四項問題。
首先,政府稱將引導產業全面走向電氣化,減少排碳能源的使用。2050年的電源配比,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占9至12%、配備CCUS的火力機組占20至27%、抽蓄水力占1%。
發展再生能源 不能急就章
能源穩定供應,台灣難發展
這些能源或為不穩定供應之能源,或雖穩定,但台灣難以發展。反而是已有發展基礎,且為穩定供應能源的核電,未納入規畫內。
台灣至2050年無碳能源的規畫增幅,再生能源占比由5.4%需再增加超過50%,遠高於日本。且發展再生能源需要土地,台灣地狹人稠程度大於日本。
另外,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累積裝置容量計畫由2021年的8.8GW增為2030年的43.1GW,但過去6年平均僅年增1.2GW。
地面型及屋頂型太陽光電布設除受土地限制外,尚有地權分散以及電網等限制,也有破壞生態景觀、居民及環保團體抗爭等問題。在發電主力的光電難以達標下,綠能占比達60-70%的目標極為困難。
不只缺電,能源轉型帶來4大經濟衝擊!
再生能源以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為主
再者,台灣因水力及地熱資源不足,2050年目標再生能源將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因夏季為用電尖峰,風力卻小,太陽光電則夜間無法供電,需穩定的電源提供備轉容量,否則日間不缺電,夜間則會短缺。
圖/2050年目標再生能源將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蘇義傑攝影
為避免夜間限電,備載容量率須額外增加5.6個百分點。規畫中,2050年太陽光電將占30至35%的電源配比,則日夜備載容量差距將擴大為24至29%,何況2050年電力需求預期將比2021年增加78%,備轉容量如何籌措是一大問題。
儲電雖是可能的解方,一般認為儲電規模需為再生能源20%,但電池只能放電至多2小時,且每度儲電成本高昂。大量設置也會遭遇土地取得、居民反對等困難。抽蓄水力雖也是一種儲能方式,但增設不易,規畫也僅占電源1%。
發展CCUS相當耗電
第三,氫的熱值不到天然氣的1/3,且目前尚無純燃氫鍋爐技術,雖可試與燃氣混燒,但氫能比率不高。而氫氣發電最大問題是其來源。
氫之產生不外乎「綠氫」及「灰氫」,前者恐因再生能源發展困難難以支應,後者仍須搭配CCUS處理二氧化碳,國內難以執行。若採進口氫價加運費應為天然氣三倍以上,且能處理CCUS之輸出國主要是澳洲,來源有限。
發展CCUS,相當耗電,實際發電效果須再打折。且台灣欠缺適合發展CCUS所需能夠儲油、氣的地質結構,環保團體及居民也難以接受。
台灣能源政策的四大問題
油電價格凍漲,缺乏資金預算
最後,若採經濟部及國發會的假設,能源效率至2050年需提升2至3%,高於政府第二期階段管制的目標值1.9%。其差距有待政府採行能源價格合理化、碳稅及碳交易等政策工具,近年油煤氣價飆漲,但油、電價格卻經常凍漲,和提高能源效率目標背道而馳。
而在9000億規畫預算中,半數來自台電及中油兩公司,但兩公司目前累積虧損,台電為400億元,中油為651億元,台電尚有核四近3000億元的虧損需彌補,如何期待兩公司再提供資金?
政府宜考量上述國內能源發展限制,參考國際能源總署及日本無碳能源結構,力求解決上述問題,並設定碳減量分期目標及可執行之政策工具。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