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美中對抗進入白熱化、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供應鏈遭到嚴重破壞;到了去年,車用晶片短缺造成車廠減產,喚起各先進國家對於關鍵產業,尤其是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視,將之視為國安重要課題,紛紛致力在其國內重建關鍵產業的製造能量。
本土化(Localization)漸成風潮,例如日本、歐盟、美國等先後通過法案,對投資當地的半導體等相關產業給予重大補貼。
在這之前,世界已歷經10~20年全球化的持續擴張。經由全球與區域合作,降低關稅、去除邊境障礙與交易成本,共同提升經濟活動的可預測性,推進全球市場、資本、技術與生產的整合,帶來生產效率提升與全球經濟的繁榮。
但近年來,主張本土化的超級強國逐步破壞供應鏈的相互依存關係,企圖以國內生產取代進口,從而製造更嚴峻的國際經貿緊張情勢。
由於全球分工細密的供應鏈已從勞力密集提升到知識密集產業,包括電腦、電子、資訊科技服務、汽車、製藥與醫療設備、機械等,對先進和發展中國家皆造成衝擊。
圖/本土化的超級強國逐步破壞供應鏈的依存關係,製造國際經貿的緊張情勢,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本土化成全球化絆腳石的過渡階段
台灣是個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全球化促進了台灣的經濟成長。雖然本土化目前成了全球化的絆腳石,但在企業追求最高效率的目標下,最終仍將回歸到全球化的主流。
而在這過渡階段,環境改變,未來的全球化和過去的全球化亦將呈現不同面貌,不管是政府或企業,皆不容許繼續沉浸在過去成功的模式。
國際各層面新的關係和市場在動態形成,政府和企業界必須做好準備,因應一個有更多衝突、障礙與不確定的世界。
政府方面,要優先努力的是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在世界貿易體系中,可被執行和信賴的國際規則有助於經貿環境的穩定。
本來世貿組織(WTO)之下,貿易法規的運用是消除國際經貿中國家風險的主要工具,但現今WTO的力量逐漸式微,區域經濟整合可以發揮因應經濟和政治波動,以及限制地緣政治風險的功用。
投資人應很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作為台商全球營運的總部
於此同時,政府必須改變台灣產業發展的模式,重新定位台灣。現今政府的政策是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以台灣作為生產基地。
但面對各國政府致力本土化政策,台商必須走出去,布局全球,政府必須一方面發展新興產業,以防止產業空洞化,另方面將台商的全球布局視為台灣力量的延伸,將台灣作為台商營運總部。
在相關政策、法規、制度等進行通盤調整,從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領域支持台商在全球營運的競爭力。
至於企業方面,則必須了解供應鏈重整和本土化是未來地緣政治下的趨勢。為了接近市場、人才技術、原材料等,即使是可能失掉某些效率,離開國內具有競爭力的發展環境已是不得不然。
企業必須融入區域及各國政策,運用當地優勢在異鄉重新建立生態體系,打造與國內不同的競爭力。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