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會於2021年底公布「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指引」,將個人資料所有權明確回歸消費者,讓金融機構可突破傳統單向的共銷,轉為以客戶為主體的跨售服務。
此項指引開放九種類型資料,落實「消費者賦權」精神,除了風險控管、便民和促進跨業合作三大目的之外,同時解決過去受限於《個資法》,無法真正開展資料價值的問題,非常值得肯定。
此政策最大利益在於便民,特別是在同一金控集團下的子公司,對其客戶的金融服務,得以透過資料授權,簡化許多業務與作業流程。
未來在跨金控與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下,可以期待A銀行客戶在接觸B人壽的服務時,能透過呼叫A銀行的資料,搭配數位身分認證及生物辨識授權(如Fido),完成對B人壽的資料共享授權。
圖/未來資料共享可朝跨機構、產業擴大,開放更多元的應用場景,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數位資料共享,興利除弊更便捷
借鏡國際開放銀行經驗,透過銀行與TSP(第三方服務業者)資料共享,對個人與中小企業迅速融資,評估借款者帳戶歷史與還款能力,再配合客戶現金流資訊,推介適合客戶需求的金融商品,提升精準行銷效率。
國際上有些TSP會提供消費者一站式資料看板(Dashboard),可同時瀏覽各銀行資料,並搭配線上投資顧問,進行個人化的財務規劃與資金安排。
國際許多跨產業的新形態金融服務,皆是透過開放銀行結合資料共享,擴大場景金融的使用範圍,建立創新服務生態系。
目前台灣開放銀行的API開放範圍雖尚未開放對中小企業服務,有國外許多資訊整合服務值得借鏡。台灣未來若能將開放銀行與資料共享做更緊密結合,應能為台灣的許多中小企業提供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務。
為提升資料共享效益,建議未來可朝三方向邁進:
一、明確金控可建置資料庫/數據中心法源
為避免重複蒐集客戶資料、降低建模成本,並擴大資料共享效益,建議未來可開放讓金控成立專責整合平台,建立資料庫與數據中心,用於儲存、管理客戶資料並強化資安,因此可明確化金控公司建置資料庫之法源。
這樣客戶資料應可被更安全的分析,提供更精準的金融產品定價,進而落實公平待客及風險管理機制。
二、提升技術簡化客戶授權程序
目前在資料授權上有許多重複場景須經客戶逐一授權,建議未來可設計共通原則性問卷,透過提升技術提供資料追蹤儀表板,並簡化授權程序,以優化客戶體驗。
三、擴大資料共享生態系
未來資料共享可朝跨機構、跨產業(如醫療、電信等)擴大資料價值,開放更多元應用場景。
此外,為降低基礎建設成本,針對開放銀行部分,建議未來可建立第三方API管理平台,並朝推動TSP風險分級制度,讓開放銀行與TSP之間資料可雙向交換,如此才能更貼近客戶需求,讓台灣的資料共享真正為產業與消費者創造雙贏。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