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子導覽列
首頁 > 讀者觀點 > 讀者投書台灣 > 離開內在價值,讓我們都在慢性自殺

離開內在價值,讓我們都在慢性自殺

發文時間: 2022/08/31   文 / 黃品傑 瀏覽數 / 20,350+

最近接連有好幾位藝人的離去,其中一位則是因為內心太過痛苦,選擇結束生命。看到這麼優秀的藝人離開,我們心中都有很多不捨。但為什麼最後他會選擇離開世界,這是身為心靈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此刻都非常注意和重視的議題。

其實除了這件案例,生活中我們也會不時聽到許多不幸的這類消息,但是如何真正的有效預防,除了專業人士之外,是需要集結社會和眾人的參與和努力。 

延伸閱讀

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在自己

處理內在世界的能力不足 

選擇了結生命,往往是一個最後的結果,內在已找不到任何出路和辦法,才會如此選擇。從這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我們在面對處理內在世界的能力明顯不足,才會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沒有人一心想死,如果想,不會掙扎這麽久,會在很早之前就死了。但大多數的人並不是這樣,如果有得選擇,誰不希望好好的活下去、創造精彩的生命? 

這都是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鮮少去重視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如果一個人他從小的教育,能被好好地引導如何面對他內心的世界,暸解他自己是誰,他這一生要的是什麼。心情不好時,他能為他自己的情緒做些什麼、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樣一個人他還會走向他自己也不想去的路嗎? 

但這就是現在集體社會的現象,我們從小的教育學習許多學科,卻唯獨沒有一堂真正的內在價值的學科,教導怎麼讓一個人的內在有信心、有快樂、有愛的能力。

我們從家庭教育可能就開始接受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例如對待情緒的觀念,你不可以哭、你要堅強、你不可以發脾氣、你要沒有情緒。或是例如男女不平等的意識,女生應該體貼、男生應該有肩膀。

長大後,我們不敢面對內在的情緒,只能偽裝、逞強、躲在假性格裡,這些價值觀導致我們開始不再認識自己的內在價值,我們不再相信我們內在的愛、快樂、信心,累積到最後,心底充滿著無愛感、死寂、挫敗感,而且只能儘管的藏起來,不能讓別人發現,連我們自己也不能接受自己有如此黑暗的一面,因為過去被教導的就是要表現好、成為最棒的、最好的,才是會被接受和愛。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延伸閱讀

悲傷高峰會

遺忘內在價值,向外尋找價值來填補失落 

所以我們因此離自己越來越遠,我們甚至會常常會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這一生到底為何而來?」、「我真的重要嗎?」我們不免的就掉進社會意識的陷阱裡,遺忘內在價值,開始尋找外在價值來填補這份失落。

有的人在情感中尋找、有的人在工作中尋找,最後「那就找個人嫁了吧,反正這也是你的需要。」或是「有安穩的工作就好了,有自己的事業?別想了。」我們不再真正享受和創造我們的親密關係和事業,因為我們早已離開了我們內在的價值,快樂、愛、信心,只剩下恐懼才是內心的真理。 

運氣好一點,就這樣盡力過了一生,但心早已不再真正的活著,只是等著埋葬。運氣不好的,只想趕快到下一生。 

然而這樣帶著不快樂、無愛、沒信心的意識生活,等於不斷的在扼殺自己的生命力,這跟慢性自殺有什麼差別呢? 

但是我們讓自己的生命力不斷流失,不只是關乎於自己而已,他會影響到身邊的所有人事物,因為一個人的存在非常有影響力,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事業,跟自己接觸的人,都會連動著一份情和愛,是共同承受。我們每一個選擇都牽動著彼此許多的因緣和業果,但要承接什麼業果,就看我們怎麼選擇。 

而不論我們處在哪一個階段,我們內心再怎麼不堪,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願意,我們都能翻轉內在價值。因為有前人走過,有偉大的精神領袖示範從疾病超脫。他們的示現不斷地告訴我們,只要是人,都能離苦得樂,就算是動物也能,何況我們是高等動物,最高靈長類。 

每個人都要幫助自己培養內在價值

我們必須願意讓自己離苦得樂,為了愛做一份愛的決定,因為真正讓我們受苦的,是我們內在的意識,也就是我們深層的想法、認知、能量,裡面可能有我們的偏執和誤解,我們有自己的執著,不管他是惡的執著還是善的執著,只要是執著,都會讓我們受苦。

當我們願意放下執著,明瞭生命的真實義,就能回到生命的本來面貌。 

因為愛和快樂其實一直在我們裡面,那是我們的本質,是我們來到這世上與生俱來的,只是我們在這些本質上面覆蓋了一層染汙的汙垢,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想法觀念,才會看不到本來的自己。 

因此,只要有這份願意離苦得樂的心,並去暸解真正能離苦得樂的方法,我相信生命會自行找到出路,讓自己發光發亮。 

而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能幫助他人培養內在價值,擁有幸福、快樂、信心的能力。 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要幫助自己培養內在價值。

(本文作者為黃品傑,擅長能量諮詢、能量療癒。)

【本單元反映投稿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遠見》開放讀者投書單元,歡迎投稿分享您的觀點!

投稿網址:https://gvlf.gvm.com.tw/opin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