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末下午,我關著房門,全神貫注撰寫下星期課程的演講稿。我需要安靜,房間中只有指尖在鍵盤上的按擊聲。
這時背後傳來一陣敲門聲,老婆開門詢問:「要不要和孩子一起吃點心?」我的思緒突被打斷,有點不耐煩地回:「沒看我在忙嗎?不用!」老婆用力關上門。我突然察覺不太對,有點內疚:好像不該用那樣的語氣吧?
此時,我想起童年時的父親。
如何做個有界限又體貼的人?
圖/劉軒和父親劉墉。圖片來自劉墉臉書
父親劉墉的成就集三輩子於一生
在所有我認識的人之中,我父親無疑是最多才多藝,同時又是最努力的一個。
他當年在師大美術系就是個風雲人物,不但水墨畫得獎,還主演舞台劇、指導詩文朗誦。因為他出眾的口才,畢業後就主持了三台聯播的「全民自強晚會」,一炮而紅,隨後則成為中視的主持人和晚間主播。
在他擔任記者的五年內,被當時權威的《綜合電視週刊》選為「最受歡迎電視記者」,所製作的節目又獲得第13屆電視金鐘獎社會建設服務獎,這是許多專業新聞人畢生追求的榮譽。
他最為人們熟知的身分是作家,字面意義上達成了「著作等身」。《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等系列勵志書,在兩岸華人之間創下千萬銷量,改變不只一個世代的年輕學子。
他更是純血的藝術家,一輩子鑽研國畫,在作畫與文藝理論都極有造詣,他的畫冊、文藝理論與繪畫指導書籍超過35本。他的畫作巡迴世界各地舉行個展30餘次,為各大美術館蒐藏。
作家、畫家、藝術理論家,他的每一個身分都不是隨意斜槓、淺蘸醬油,而是都做到了精尖。他一個人的成就,拆成三個人花一輩子完成,絕對都算是箇中翹楚。許多人看到他的光燦成功,而沒看到背後的代價。身為兒子,我看得一清二楚。
某程度來說,我就是那個代價。
無論天生什麼個性,你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寒門出身的父親成了工作狂一號,但我絕不想成為他
父親是真正寒門出身,在他完成美術系學業的時候,有一個貧困的家庭等著他養活。他靠著新聞工作上出色的表現,快速改善生計。我們家從一棟鐵道旁的違章小矮房,搬到台北市忠孝東路上的新落成公寓。
1978年,他被推薦到美國維吉尼亞州丹維爾美術館,擔任駐館藝術家。他抓住這個機會,一個人提著兩只皮箱,就這麼飛到美國去。將年輕的妻子和五歲的我留在台灣。
接下來三年,我沒有見過他一面。
直到我八歲,突然有一天,我被帶上飛機,在美國紐約降落。當我爸看到我時,不是憐愛,也沒有擁抱。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兒子怎麼這麼瘦?」那時他透過三年努力,在當地聖若望大學找到一份專任駐校藝術教授工作,也買了一棟聯排住宅(townhouse)的其中一戶,準備讓全家人住進去。
還記得,我不知道要回他什麼。眼前這個人就好像一位陌生的叔叔,但他講的話又是那麼有力道,威嚴的父親形象很快地重回我的腦海中。那些年間,我爸忙於教職、繪畫,並且靠寫作增加收入。
他長時間將自己關在工作室裡頭,當他將門關上那一刻,彷彿下了一道咒語,家裡的各種聲音必須立刻消失。我會迅速闔上他買給我的鋼琴,走路甚至得踮腳,就怕製造不必要的噪音。
有一次我不小心製造出很大聲響,我奶奶隨即壓低聲音對我說:「小聲點兒!你不知道你爹在忙嗎?!」
在我高中時期,我父親在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0封信》(The 38 Letters from J.D. Rockefeller to His Son),蒐集了這位成功企業家父親透過寫信給孩子表露的思維與人生之道。這本書就放在大門口,顯示相當暢銷。
他翻閱這本書,覺得這是個很棒的點子。不久,相似體裁的《超越自己》問世。我發現,自己莫名其妙成了他的創作題材。我在學校和同學起爭執、功課遇到難關、抉擇出現迷茫,都被他寫進書中。千千萬萬人在看。
秋天,我冒著危險爬上屋頂清落葉,父親忙不迭拿出相機對著我按快門。不出所料,這成了他撰寫「美國年輕人生活」篇章的素材。漸漸地,我開始不想與他分享我的心事。我不知道,他是真的關心我、想與我說話,或者只是想從我身上挖出故事,報導給他的讀者們。
對這位成功作家、大藝術家而言,一切事物都可以為了工作退讓捨棄。他生活的全部,幾乎被工作填滿。這麼多年,從來沒看過他玩樂或休息。長大後,和他同去中國名勝風景區,名曰度假,但他總要求飯店安排視野最好的房間給他。他就整天待在房裡作畫。
我敬佩他。但也曾望著他的背影,暗自發誓:「我絕不成為這樣的父親。」
圖/劉軒、詹斯敦《超男進化論:在亂流中找回掌舵力的人生指南》書封/商周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知名暢銷作家、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本文摘自劉軒、詹斯敦《超男進化論:在亂流中找回掌舵力的人生指南》)